【學習 苦中帶甜】
常有人發出一個問題「為什麼這件事會臨到我?」有些基督徒會以「苦難是化妝的祝福」來回應這個問題。若要得祝福就得接受這個苦難,還有誰敢接受上帝的祝福呢?自討苦吃就為了預備得祝福嗎?或是苦難只是展現上帝是慈愛的對比?
「苦難是化妝的祝福」似乎跟「吃苦當作吃補」很相似,是否被從小耳濡目染的「吃苦當作吃補」的信念影響了對苦難的詮釋呢?值得思考。
我常想,難道人不用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嗎?苦難是個人(人類)選擇的後果,苦難是個人(人類)行為的後果。然而人卻將不如意的後果甩鍋給上帝,在用得祝福的甜頭告訴自己撐下去。
在苦難中遇見神,苦難的意義就不再一樣了。我們不是為了等後來的甜頭而面對苦難,而是在困境中求告神並遇見神,祂使我們用不一樣的眼光看自己看環境,因著將眼光調向神對準祂,這個苦難不再只是苦,而是有意義的苦,更是能嚐到哭中帶甜的滋味成為有意義的經驗。
【今天的我好嗎?】
將眼光的焦點調整於當下,
照顧好現在的自我不再為過去事責難自己。
今日將成為明日的昨日,
照顧好今天的我更甚於控告過去的我。
信望愛溝通模式,以愛為先。
在親子關係中,讓孩子成長與改變的是愛。當孩子遇到難過、挫折時,父母對孩子的表達是關懷與接納的態度時,孩子會感受到自己是個有價值的人,因此產生改變的動機。
另外,父母親對孩子保持著相信和引導他前面方向的盼望時,孩子即朝向這個方向前進。例如孩子在功課上學習感到挫折時,母親可以這麼回應:
母:「成績表現不好讓你感到很挫折是嗎?」(愛與接納)
子:「是啊!我都不會…」
母:「我相信你可以進步的(信心),我們一起來看看能改善的地方在哪裡好嗎?(盼望,指引方向)
若是母親的回應不是以信望愛為原則時,可能回應的反應:
母:「你看你就是不用功,成績才會考得這麼差…」(沒有接納孩子)
子:「我哪有不用功,每次用功時你都沒看到…」「每次你都這樣」
母:「你看你還狡辯,你不承認自己的不是怎麼進步啊!你要是用功就不會是這種爛成績…,我看你以後要做什麼」(無望感)
當我們使用這種模式對話時,會燃起你跟孩子衝突之苗,甚至不歡而散或是怒氣相向,沒辦法順暢溝通,孩子也感到極大挫敗感。